36计,借刀杀人:古人常用的计策,有哪些历史名人使用过此计策,用借刀杀人的有哪些历史著名事件?​

36计,借刀杀人:古人常用的计策,有哪些历史名人使用过此计策,用借刀杀人的有哪些历史著名事件?​

二、郑庄克段:借国法之刀除弟安邦

春秋郑庄公,母武姜恶其寤生,爱少子共叔段,欲立之。及庄公即位,武姜请京邑以为段封,号太叔。段至京,缮甲兵,具卒乘,将袭郑,武姜为内应。庄公闻之,曰:"多行不义必自毙,子姑待之。" 大夫祭仲曰:"都城过百雉,国之害也。先王之制,大都不过参国之一,中五之一,小九之一。今京不度,非制也,君将不堪。" 公曰:"姜氏欲之,焉辟害?" 对曰:"姜氏何厌之有?不如早为之所,无使滋蔓。蔓难图也,蔓草犹不可除,况君之宠弟乎?" 公曰:"不义不昵,厚将崩。" 既而太叔命西鄙、北鄙贰于己,公子吕曰:"国不堪贰,君将若之何?欲与太叔,臣请事之;若弗与,则请除之,无生民心。" 公曰:"无庸,将自及。" 太叔又收贰以为己邑,至于廪延。子封曰:"可矣,厚将得众。" 公曰:"不义不亲,厚将不震。" 及太叔将袭郑,夫人将启之。公闻其期,曰:"可矣!"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。京叛太叔段,段入于鄢,公伐诸鄢。五月辛丑,段出奔共。郑庄公隐忍不发,纵弟为恶,待其谋逆已成,乃以国法讨之,是借礼教之刀、宗法之刀以除心腹之患也。其母武姜虽欲庇佑,然段已犯不赦之罪,天下共讨之,庄公遂成大义之名,此乃借制度之刀以行权谋,可谓深通治术者也。

借刀杀人:古人常用的计策

三、周郎用计:借曹操之刀除敌水将

东汉末年,曹操挥师南下,荆州刘琮投降,刘备败走夏口,孙刘联军屯兵赤壁。曹军多北人,不习水战,乃以铁索连船。周瑜欲用火攻,然忧于蔡瑁、张允二将。此二人本为荆州降将,深谙水战,为曹操水师都督。恰值蒋干来劝降,周瑜知其与曹操相善,乃设反间计。大宴群英,佯醉授 "密信",内书蔡瑁、张允约降之辞。蒋干窃得,急献曹操。操果疑,斩二将。后人有诗曰:"曹操奸雄不可当,一时诡计中周郎。蔡张卖主求生计,谁料今朝剑下亡。" 周瑜借蒋干之手,递假信于曹操,使操自毁长城,除去水上劲敌,此乃借敌人之疑、借敌营之刀以除心腹大患。计虽险,然料敌如神,算无遗策,故能奏效。此计之妙,在于洞悉人性之疑,利用敌营之隙,非深谙心理战者不能为也。

四、崇焕之死:借反间之刀除明边将

明末,后金皇太极欲取山海关,受阻于袁崇焕之宁锦防线。崇焕善用兵,筑坚城、用大炮,屡败清军。皇太极知难力敌,乃仿周瑜故智,施反间计。时崇焕与朝中阉党素有嫌隙,皇太极捕得明朝宦官,故意让其 "听闻" 将领密谈,称与崇焕有约献城。又阴纵宦官归,使其将 "秘闻" 告于崇祯帝。帝本多疑,又受魏忠贤余党挑拨,遂下诏逮崇焕,磔于市。崇焕既死,边关无人,清兵长驱直入,明室江山危如累卵。皇太极借崇祯之疑、借朝廷之刀以除劲敌,此计虽阴毒,然切中明朝党争之弊、君主多疑之疾。正如《明史》所言:"自崇焕死,边事益无人,明亡征决矣。" 此乃借敌国之政争、借君主之猜忌以成大事,非熟稔敌国国情者不能施也。

借刀杀人:古人常用的计策

五、王充论衡:借舆论之刀诛除异己

东汉王充,虽以《论衡》名世,然其早年亦曾用借刀之术。时大将军窦宪专权,其弟窦笃、窦景等恃势骄横,强夺民田,鱼肉百姓。王充为郡功曹,欲除之而力不逮,乃作《讥俗》《节义》诸篇,指斥时弊,宣扬 "贵德义而贱财利" 之道,借士林舆论之力,激起天下共愤。又联合司徒袁安、司空任隗等清流大臣,上奏弹劾窦氏兄弟。和帝年幼,太后临朝,窦宪权重,然天下舆论汹汹,太后亦不能庇。后窦宪谋逆事泄,被迫自杀,窦氏一族覆灭。王充借儒学之刀、借清议之刀以诛权奸,此乃借思想之力量、借道德之舆论以成事,与兵家之借刀异曲同工。可见此计不限于武力,凡能假于外力者,皆可成借刀之谋。

注意:借刀之术的权谋本质与文化反思

借刀杀人之计,其核心在一 "借" 字,然所借者非仅刀兵,或借势、借智、借名、借疑,皆可成局。观上述诸例,子贡借诸侯之矛盾,庄公借宗法之制度,周瑜借敌人之猜忌,皇太极借政争之缝隙,王充借舆论之力量,虽手段不同,然皆深谙 "致人而不致于人" 之理,善用外部矛盾为己所用。此计之高明处,在于以最小代价达成最大目标,所谓 "善战者,役不再籍,粮不三载,取用于国,因粮于敌"(《孙子兵法》),正与此通。

然须明辨者,借刀杀人虽为权谋妙术,却亦含风险。若所借之 "刀" 不受控,或所借之 "势" 反伤己,则易成 "玩火自焚" 之局。如郑庄公纵弟为恶,虽除段氏,却失母子之情,留下 "不及黄泉无相见" 之憾;皇太极虽除崇焕,然明朝气数未尽,终需历数代之功方能入关。故善用此计者,必审时度势,算无遗策,既知借刀之利,亦防借刀之弊。

从文化视角观之,借刀杀人之计体现了中国传统谋略中 "以柔克刚"" 借力打力 "的智慧,与道家" 柔弱胜刚强 "、兵家" 因敌而制胜 " 之思想一脉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