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台湾制作人柴智屏(图左)为“小鲜肉”一词发明人,柴2000年前后炮制了F3组合,之后又推出了同以小鲜肉定位出道的柯震东
小鲜肉从哪里来?
化妆师的手,策划人的头。“小鲜肉”早在这个词诞生之前就已经在流行文化工业之内蓬勃发展了。1950年代,扭屁股的猫王、出演《码头风云》的马龙‧白兰度,早明白要用男色和女人们调情才能搞定她们的钱包,《暮光之城》中的吸血鬼男主们更是首创跨物种小鲜肉。从鸟叔童年的小虎队,到10年来韩国的各式天团,再到今天天朝制造的TFBoys、鹿晗,小鲜肉从不曾离开,只是今天拥有了一个如此绝妙的名字。
“小鲜肉”鹿晗,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他的作品,这名生于北京成名于韩国的明星却拥有庞大的粉丝团,其微博转帖曾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
女人们为什么向小鲜肉尖叫?
如果鸟叔是个中学女生,或者中年女性,也找不到不喜欢小鲜肉的理由。小鲜肉是性欲望(不只是那女间的性欲,还包含程度不同的母性成本)的投射消费品。质感优良、人畜无害,而且忠贞不二,这是春梦对象还是明朗男神,谁能分得清?
作为服务业的一种,大众文化工业虽然有一定文化属性,但主旨仍不改服务精神,审时度势寻找人们隐秘欲望的变迁,并据此开发出相应的小鲜肉及小鲜肉担纲的音乐、影视作品来供应市场。这样的文化产品未必有营养,但路边摊香起来也要命。
与女性消费主义对应的“小鲜肉”相比,面向男性消费的物化倾向出现得更早,拍摄于1962年的《洛丽塔》系“萝莉文化”经典之作
男性为什么反感小鲜肉?
日本动作片硬盘被老婆格式化的哥们一定能理解。
70后女星徐静蕾在新片《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》启用“小鲜肉”吴亦凡,电影、综艺节目都在快速榨取“小鲜肉”的商业价值
小鲜肉不鲜了怎么办?
小鲜肉是典型的男色/物化消费概念,市场经济讲究的是消费者至上,男人们能对“萝莉”目露春光,女人们当然也可以对着小鲜肉欢呼。
小鲜肉当然可以借助《小时代》或《花儿与少年》这样的文化产品相对讨巧地走红。不过,花无百日红,人无千日好。小鲜肉,如果不能及时提内在竞争力,结局恐怕是在新一代小鲜肉的欢呼声中,如流星般陨落。
而及时进阶的小鲜肉们,随着年龄增长,逐渐成为实力派
比如:
1980年代,娱乐解禁后的中国,奶油小生辈出,陈宝国乃其中之一
当时的陈宝国、张铁林、唐国强等已经成为今天的实力派演员,当然也有很多星沉不见
比如:
泰坦尼克时期的莱昂纳多,新鲜可口
如今已晋身美国一线男星,成为新一代实力派演员代表之一
©
文/鸟叔3号
鸟刊 唯知 唯美 唯酷
3只鸟叔24小时在线,鸟瞰全球提供最具价值的视觉画报
欢迎关注,或扫码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