遥想独游佳味少,无方骓zhuī马但鸣嘶。
和子由渑池怀旧
[宋]苏轼
人生到处知何似,应似飞鸿踏雪泥。
泥上偶然留指爪,鸿飞那复计东西。
老僧已死成新塔,坏壁无由见旧题。
往日崎岖还记否,路长人困蹇jiǎn驴嘶。
【赏析】“泥上偶然留指爪,鸿飞那复计东西。”当飞鸿远去之后,除了在雪泥上偶然留下几处爪痕之外,又有谁会管它是要向东还是往西呢。作者结合生活中的情景发出对人生的见解。用雪泥、鸿爪作喻,较之一般叙事文字直叙人生飘泊不定、匆匆无常要形象、蕴藉得多。“雪泥鸿爪”这个成语一直流传至今。
(二)和意诗,即只酬和原唱诗的诗意,两者之间只求内容相关,而押韵的韵脚可以不一样。例如,唐代诗人朱庆馀和张籍赠酬诗。
近试上张籍水部
[唐]朱庆馀
洞房昨夜停红烛,待晓堂前拜舅姑。
妆罢低声问夫婿,画眉深浅入时无?
朱庆馀这首诗虽然明写闺情,实是以新妇喻自己,将夫婿比张籍,用舅姑即公婆来暗指主考,“画眉深浅”则指自己的诗文。该诗含蓄而有余味,得到了张籍的赞赏。(干谒诗:请求谒见上级或长辈。)
酬朱庆馀 [唐]张籍
越女新妆出镜心,自知明艳更沉吟。
齐纨wán未足时人贵,一曲菱歌敌万金。
张籍这首酬和诗同样是明写妆容既美、歌喉又好的女子,实际是对朱庆馀才华的赞赏和前景的看好,有明显的暗示作用。
【考点研究】
年份
试卷
题目
作者及朝代
2023年
新高考1
《答友人论学》
宋·林希逸
2022年
新高考1
《醉落魄•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》
宋·魏了翁
2021年
全国乙卷
《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》
宋·陈师道
新高考1
《寄江州白司马》
唐·杨巨源
2020年
全国1
《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》
唐·陆龟蒙
新高考2
《赠赵伯鱼》(节选)
宋·韩驹
北京卷
《寄东鲁二稚子》
唐·李白
一、干谒言志诗
干谒言志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,类似于自荐信。一些文人为求得进身机会(科举登第、入仕、入幕等),十分含蓄地写一些诗歌,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,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,以求引荐。
常见标题
标题中往往含有“奉呈”“赠”“投赠”“献”“上”显贵的官名(姓)等字眼。
常见意象
诗风不同,意象不定。如朱庆馀的温婉含蓄,多生活类意象;孟浩然的恳切朴素,多阔大类意象……
常见情感
①对自己才华的昂扬自信;②积极入仕的急切心情;③对推荐者的赞美;④潇洒旷达,傲视权贵的态度;⑤贫贱骄人,悲愤难鸣的心情;⑥命运多舛、出身寒微、无所依托的苦闷。
常用技法
①比喻。登龙门、折桂喻登第,落羽比喻落第,飞鸟、良马喻己。②对比。孤鸿与燕雀相比,衬托高洁之志;凤凰与蚂蚁相比,显示双方地位悬殊。③双关。干谒诗大都具有表里双层意蕴,其表层意蕴常取自比喻性的意象或描述性的意象;而里层意蕴则取自象征性的意象。④借景抒情。借四海升平之景表达对显贵的赞美。
语言特点
含蓄隐喻
二、和诗
“和”读hè ,指唱和,和答。和就是附和的意思。在传统诗歌学里,和诗是由两首以上的诗组成,第一首是原唱,接下去的是附和。
三、应和诗
应和诗是收到别人的赠诗后回的答诗。题目中能体现的词应该是酬,也就是报酬,答谢。而见赠是说别人送我的意思。
【考题对接】
一、杜甫《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》
奉酬李都督表丈①早春作杜甫力疾②坐清晓,来诗悲早春。转添愁伴客,更觉老随人。红入桃花嫩,青归柳叶新。望乡应未已,四海尚风尘。
【注释】①表丈:即表伯叔。②力疾:扶病强起。
1.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3分)( )
A.首联“力疾坐清晓,来诗悲早春”是在叙事,说自己清晓扶病强起,几不知春至,因拜读亲友李都督寄来的《早春》诗而引发了悲伤之感。
B.颔联“转添愁伴客,更觉老随人”仍是叙事,说自己转瞬间又接待客人,愁绪也因此更增,觉得自己就像来客一样老去。
C.颈联“红入桃花嫩,青归柳叶新”写实,说岁序更新,桃嫩柳青,春色堪娱。“入”“归”二字传神地写出了早春的意蕴,体现了生命的复苏与萌动。
D.整首诗歌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情感可概括为“悲”字,连“红入桃花”“青归柳叶”的初春之景,也触动着诗人的悲情。
2.全诗的情感围绕“悲”字展开,请结合全诗分析“悲”的具体内容。(6分)
一、杜甫《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》【答案】
1.B【解析】 愁伴客:犹言愁苦永摆脱不开。客,是杜甫自谓。老随人:衰老亦挥之不去。此联主要表达作者流落他乡的羁旅之情和日益衰老的迟暮伤感之情。
2.(1)首联写诗人体弱多病,生机盎然的早春反衬了个人衰老,抒发了自伤病苦之悲。
(2)“愁伴客”,流落他乡,客居在外,愁苦永摆脱不开,表达了羁旅愁苦之情。
(3)“更觉老随人”,觉得日益衰老,表达了迟暮伤感之情。(或:颈联红色的桃花娇嫩吐艳,青色的杨柳新抽枝叶,生机勃发的早春美景与自己的衰老形成强烈对比,以乐景写哀情,表达了自己的迟暮伤感之情。)
(4)“望乡应未已”,从未中断的遥念故乡的思乡之情。
(5)“四海尚风尘”,四海之内仍战乱不已,表达了作者忧国伤时的情怀。
杜甫《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》
原诗
译诗
力疾坐清晓,来诗悲早春。转添愁伴客,更觉老随人。红入桃花嫩,青归柳叶新。望乡应未已,四海尚风尘。
正当扶病强起之际,忽接来诗为春天的旱来而悲哀。因读来诗转添了自己的哀愁,又缘愁而更伤自己的日益衰老。在大好的春天里,红色的桃花娇嫩吐艳,青色的杨柳新抽枝叶。面对良辰美景我遥念故乡从未中断,想到四海之内仍战乱不已,风尘满布啊!
注释
奉酬:即遵奉酬答。李都督:诗人亲友,具体不详。都督:官名,唐置都督府,分上中下三等,其边防重地之都督,则加节度使,以后节度使增多,都督之名遂废。表丈:即表伯叔。力疾:扶病强起。风尘:指战乱。
赏析
《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》下截申明上截,通首一气,抒写中有无限曲折。首联“力疾坐清晓,来时悲早春”叙事,说扶病强起,几不知春至,因拜读亲友李表丈寄来的《早春》诗而引发了伤春之感。颔联“转添愁伴客,更觉老随人”转添春愁,又因愁伤老。见得伴客萧条,随人俯仰则更可悲,已透下望乡未已意。颈联“红入桃花嫩,青归柳叶新”写实,说岁序更新,桃嫩柳青,春色堪娱。“入”“归”二字,炼字极活,为句中之眼,字字皆响,与他人随意点缀者不同,是化腐为新之法。“入”“归”二字极生动、传神地写出早春的意蕴,写出生命的复苏与萌动。两句实写春景,用笔舒缓,为下文铺垫。尾联“望乡应未已,四海尚风尘”回应上截,翻出已愁。说世乱未靖,归期无日,尤不免于伤春伤老。诗人由眼前春景更触动思乡之情。全首只一“悲”字;连“红入桃花”、“青归柳叶”,俱作“悲”字用,不作“早春”佳字用。“转添”、“更觉”,切上“早春”,透下“红入”、“青归”字。当此桃花柳叶之时,而四海风尘,望乡复切,则客之愁而人之老可知,所以见起处“悲早春”“悲”字之妙也。曰“犹未已”、“尚风尘”,说明“转添”、“更觉”之故。诗中抒发了诗人伤春、伤老和流落他乡的羁旅之情。
二、杜甫《奉酬严公寄题野亭之作》
奉酬严公寄题野亭之作①杜甫拾遗曾奏数行书,懒性从来水竹居。奉引滥骑沙苑马,幽栖真钓锦江鱼②。谢安不倦登临费,阮籍焉知礼法疏。枉沐旌麾出城府,草茅无径欲教锄③。
【注释】①严公:指严武,曾写《寄题杜二锦江野亭》,邀请杜甫出仕做官,其尾联为“兴发会能驰骏马,终当直到使君滩”。杜甫时居使君滩附近。②钓锦江鱼:化用东汉严光隐居富春江垂钓的典故。③语出屈原《卜居》:“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,将游大人以成名乎?”
1.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,不正确的--项是(3分)( )
A.首联作者先说自己任拾遗之职时曾上书朝廷,接着自称本性疏懒只适合水竹之居。
B.诗人回忆在朝廷担任职务,驾乘皇家之马,现在则追慕古人江边垂钓,有幽居之意。
C.颈联下句以阮籍自比,表明自己不懂礼法,照应前两联,解释为官不长久的原因。
D.此诗通过对比、用典,体现心气平和的情绪,与“官应老病休”的愤激并不相同。
2.作为一首酬答诗,本诗尾联针对严诗尾联,运用双关巧妙回复。请简要分折。
二、杜甫《奉酬严公寄题野亭之作》【答案】
1.C【解析】“表明自己不懂礼法”,“解释为官不长久的原因”错误。
2.①本诗尾联表面说除草开路,欢迎严武到访;②实则运用典故,表达锄草力耕的选择,委婉含蓄地拒绝了出仕做官的邀请。(6分,每点3分)
【赏析】
《奉酬严公寄题野亭之作》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古诗。此当是宝应元年作。本诗是杜甫谪居四川成都时期所作,当时他的好朋友严武写了一首诗,名叫《寄题杜拾遗锦江野亭》,诗中表示规劝杜甫出仕为官、担任自己的幕僚,杜甫因此写了本诗以及《严中丞枉驾见过》等诗作来表示谢绝。
拾遗曾奏数行书,懒性从来水竹居。奉引滥骑沙苑马,幽栖真钓锦江鱼。谢安不倦登临费,阮籍焉知礼法疏。枉沐旌麾出城府,草茅无径欲教锄。
上四,答严诗前四句。下四,答严诗后四句。严曰“何须不着?冠”,盖劝之仕也。公答曰“拾遗奏书,奉引骑马”,见斥官之后,无复此兴矣。严曰“漫把钓竿,懒眠沙草”,谓不当隐也。公答曰“懒性从来,幽栖真钓”,见托迹此堂,习而安之矣。严曰“兴发”,公答曰“登临不倦。”严曰“驰马”,公答曰“枉沐旌麾”,皆喜之也。礼法疏,先致谦词。径欲锄,急待其至矣。在严诗固款曲而殷勤,在公诗亦和平而委婉。解者指严为语多刺讥,指公为始终傲岸,两失作者之意。孔毅父《续世说》:武过草堂,公有时不冠,故严诗云:“何须不着?冠。”而公答曰:“阮籍焉知礼法疏。”以解嘲也。《杜臆》:此因后人误读杜句,遂有不冠之诬,而欲杀之诬,亦从此起矣。
诗当作唐朝宝应元年(762)春,杜甫当时5岁,严武在长安时是杜甫的同事,当年曾一起被贬出长安。前一年十二月,严武开始任成都尹。在成都期间,严武与杜甫经常来往,也给与很大的照顾。后来杜甫还曾到严武幕府任职。杜甫所担任的检校工部员外郎(所以后世才称他为杜工部),也是严武向朝廷保举的。
严武一生曾多次驻守四川,本诗创作于第一次镇蜀期间,严武对杜甫的劝仕之意大约曾表达过多次,一直到他奉召入朝、杜甫送他到绵州时,还在动员杜甫:“试回沧海棹,莫妒敬亭诗。”(《酬别杜二》)可以说,在严武第一次镇蜀期间,杜甫确实是绝意于仕进的,下了老死江湖的决心。但是送走严武之后,历经了徐知道之乱,在梓州、阆州避乱流寓的一年半时间里,杜甫的心情和想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。因为新登基的代宗翻了一些肃宗时所立的旧案,一些遭贬斥的旧臣又得以起用,杜甫的许多故人也相继应召入京,反映出当时形势处于新旧交替之中,因此他的心情不再平和,变得激烈,对自己卜居成都近两年的想法进行了否定。所以当严武第二次镇蜀,杜甫旋即回到成都,不待严武招邀,已经于归家兴奋之际说出了“飘飘风尘际,何地置老夫?于是见疣赘,骨髓幸未枯”(《草堂》)的心里话,大有主动请缨之意。这一回杜甫的入幕,实在不见有推辞之迹。
严武在《寄题杜拾遗锦江野亭》诗中邀请杜甫到成都城游玩,深意是劝他为官,但杜甫在本诗说,如果您能枉驾出城到草堂来,我可以在杂草丛生的门前用锄头开出一条路来。这是客气话,也是对严武的邀请。同时也谢绝了严武劝仕的好意。
三、杜甫《寄杜位》
寄杜位①杜甫近闻宽法离新州②,想见怀归尚百忧。逐客虽皆万里去,悲君已是十年流。干戈况复尘随眼,鬓发还应雪满头。玉垒③题书心绪乱,何时更得曲江④游。
【注释】①杜位,杜甫族弟,曾被贬新州。②新州,属唐代岭南道。③玉垒,山名,位于成都附近。④曲江,唐代长安名胜。杜位京中有宅,近曲江。
1.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 )
A.首句叙事,在杜位调离之时写下此诗。次句抒情,归期难料,难以相见。
B.颔联以“已是十年流”强调杜位被贬时间长,族弟的遭际令人悲伤。
C.尾联中“心绪乱”与首联中“尚百忧”相照应,突出了诗人内心的愁绪繁多。
D.尾句想象两人过去同游曲江的快乐,表现了诗人对杜位即将归家的喜悦。
2.颈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?有何作用?请简要分析。
三、杜甫《寄杜位》【答案】
1. D 【解析】D.“表现了诗人对杜位即将归家的喜悦”错误,尾联说“玉垒题书心绪乱,何时更得曲江游”,点明作者身在成都,感到心绪烦乱,因为不知何时才能够和族弟一起共游曲江,并非“对杜位即将归家的喜悦”,而是对回到长安得到重用,过上安宁、兄弟重游的美好生活的渴望,然而又因国家动乱,这次离别后未必能再次相见,更遑论一起重游,而感到愿望难以实现的烦乱、惆怅。
2.以“干戈”代战争,以“雪”喻白发,运用虚写,想象杜位贬归途中的情形,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以及对杜位的同情。
杜甫《寄杜位》
原诗
译诗
近闻宽法离新州,想见怀归尚百忧。逐客虽皆万里去,悲君已是十年流。干戈况复尘随眼,鬓发还应雪满头。玉垒题书心绪乱,何时更得曲江游。
近闻你被从宽处理离开新州,可以想到你满怀思归的万般忧伤。被贬之人虽然都是远去万里,但更悲悯你已是十年的贬谪他乡。何况战火烟尘一直在你眼前,想必你应是白发如雪,两鬓苍苍。玉垒山前写信给你心绪烦乱,何时我们俩还能在京城游览曲江?
鉴赏
此为杜位移州而作也。离新州,叙事。尚百忧,推心。逐客二句,承新州,言流窜之久。干戈二句,承百忧,言离乱堪伤。未述寄诗之意,犹恐后会难必也。【顾注】同是贬窜,于郑虔曰严谴,于杜位曰宽法,以见轻重失宜,此老杜《春秋》之笔。泽州陈冢宰曰:郑初贬官,故用严谴。位离贬所,故用宽法。非欲以此翻两人罪案也。位从新州移江陵,尚未还家,故云归怀。时有史朝义、段子璋之乱,故曰尘随眼。
四、杜甫《赠田九判官》
赠田九判官杜甫崆峒使节①上青霄,河陇降王款②圣朝。宛马总肥春苜蓿,将军只数汉嫖姚③。陈留阮瑀④谁争长,京兆田郎早见招。麾下赖君才并美,独能无意向渔樵。
【注释】①崆峒使节,指哥舒翰,时任河西节度使。讨安禄山时,任命田九为御史中丞、行军司马。②款,叩。天宝十三载,吐谷浑苏毗王叩塞门来服从,明皇诏翰应接。③嫖姚,原指霍去病,此借指哥舒翰。④阮瑀,陈留(今河南开封)人,建安七子之一。曹操曾烧山请他效力。
1.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(3分)( )
A.首联起势高远,“青霄”二字语义双关,既指崆峒山之高峻,也指哥舒翰之战功非凡。
B.颔联表面以宛马食苜蓿而肥喻霍去病,暗指哥舒翰可与霍去病不相上下,为后文张本。
C.颈联与题目照应,“陈留阮瑀”这一典故,说明判官田九是一个能识才、能荐才的人。
D.尾联承接颈联,在指出判官田九举荐之功之外,也非常明显地希望田九能及时退隐。
2.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。(6分)
四、杜甫《赠田九判官》【答案】
1. D【解析】不是希望田九退隐,而是希望田九推荐自己。
2. ①通过称赞哥舒翰,表达对英雄人物的仰慕;
②通过描述哥舒翰的部下人才济济,表达对友人善于发现、推荐人才的赞许;
③通过写赠诗,表达自己得到推荐任用的期盼和建功的渴望。
杜甫《赠田九判官》
原诗
译诗
崆峒使节上青霄,河陇降王款圣朝。宛马总肥春苜蓿,将军只数汉嫖姚。陈留阮瑀谁争长,京兆田郎早见招。麾下赖君才并美,独能无意向渔樵。
哥舒翰登上崆峒高地,河西陇右的番王便来降叩朝廷(河西陇右的番王便来示好圣朝)。大宛马总以苜蓿草为肥美,哥将军只赞赏汉代霍嫖姚。高适优秀如陈留阮瑀无人可与比,你似京兆田郎善识人他早被你招。
【注释】
青霄:青天、高空。河:指黄河;款:叩。圣朝:即当时的朝代(唐朝)。为了歌功颂德的需要(否则恐难以生存),古人往往把本朝称为圣朝。宛马:大宛马。肥:以(苜蓿)为肥美。苜蓿:多年生草本植物,叶子长圆形,花紫色,结荚果,主要做牧草和绿肥。将军:这里指哥舒翰。数(shǔ):比较起来最突出。汉嫖姚:霍去病。陈留:地名。谁争长:谁的水平能与高适争高低?京兆田郎:这个典故出自东汉赵岐所著的《三辅决录·田凤》:长陵田凤,字季宗,为尚书郎。仪貌端正,人奏事,灵帝目送之,因题根柱曰:“堂堂乎张,京兆田郎”。因为同姓,这里用来指代田梁丘。见:被。麾:本义为古代供指挥用的旌旗。麾下:这里指哥舒翰的部下。才并美:人才济济。并,在这里是都、全、皆的意思。这一句是说哥舒翰部下靠您(指田梁丘)而人才济济,可证上句的“早见招”。向:于。渔樵:杜甫自比。
序号
诗句
解读
第一联
崆峒使节上青霄,河陇降王款圣朝。
将军麾下赖你很得力人才多涌入,我怎可以全不问世事仍旧在渔樵?
第二联
宛马总肥春苜蓿,将军只数汉嫖姚。
前四句暂不提田本人,而是称赞哥舒翰,先美其主。其手法同于杜甫《投赠哥舒开府二十韵》诗中称美哥舒翰之前,先赞唐玄宗:“君王自神武,驾驭必英雄。”
第三联
陈留阮瑀谁争长,京兆田郎早见招。
第四联
麾下赖君才并美,独能无意向渔樵。
这两句明确地称赞田梁丘善于发现、推荐人才,杜甫希望田梁丘也推荐自己。
赏析
送上诗篇求荐举。首联赞颂田的上司崆峒使节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,一到任,便有异邦番王归顺大唐。崆峒:甘肃的著名高山;款:叩门表善意。次联还说哥舒翰堪比霍去病。秦苜蓿:唐代秦地已产苜蓿;汉嫖姚:霍去病曾任汉嫖姚校尉。三联称赞作为节度使助手的田判官曾把高适举荐给哥将军。尾联表示自己当下像渔人樵夫般清闲,希望田判官也能给予推荐。
上四,叙哥舒受降之事。下四,美田九荐贤之功。使节西往,而降王入款,见翰能威名远眼也。马肥苜宿,承降王。将数嫖姚,承使节。阮瑀,指高适,适本封丘尉,与陈留相近,他章云“好在阮元瑜”可证。高之入幕,必由田君所荐,故云“早见招”,而幕下赖之。留意渔樵,公仍望其汲引也。
五、韩愈《答张十一》
答张十一韩愈山净江空水见沙,哀猿啼处两三家。筼筜竞长纤纤笋,踯躅闲开艳艳花。未报恩波知死所,莫令炎瘴送生涯。吟君诗罢看双鬓,斗觉霜毛一半加。
【注释】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,本诗是他第一次被贬到阳山(今属广东)后的第二年春天作的。德宗贞元十九年,张十一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,一起被贬。张到郴州林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,韩愈写此诗作答。筼筜:竹名,生长在水边。踯躅:杜鹃花科,可供欣赏。
1.颔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?请作简要分析。(4分)
2.“未报恩波知死所,莫令炎瘴送生涯。”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,蕴含着作者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,请简要分析。(4分)
3.诗的颈联是全诗的关键,试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蕴含的感情。(3分)
4.前四句描写景物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?请略加分析。(3分)
5.前人评价尾联写得婉转含蓄,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?(3分)
6.诗歌首联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?采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?(4分)
五、韩愈《答张十一》【答案】
1.①“竞”“闲”用的比较传神。(1分)②“竞”字把嫩笋争相滋生的蓬勃景象写活了。(1分)③“闲”字则把羊踯躅随处开放、清闲自得的意态揭示了出来。(1分)④以乐景衬哀情,色彩艳丽的绿竹和红花,交相辉映,一切显得悠闲超脱,没有羁绊,更加反衬出作者无所事事、不被重用的愁苦之情。(1分)
2.①皇帝的深恩我尚未报答,死所也未可得知,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。②既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,(1分)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;(1分)③既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,(1分)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。(1分)
3.(1)这两句诗意谓皇帝的深恩自己尚未报答,死所也未可得知,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。(1分)
(2)蕴含的感情:①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,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;②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,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。(2分)
4.①衬托:以声衬静,猿的哀鸣打破了山村的宁静;②拟人:“竞长”“闲开”写出了春天的生机。③寓情于景:猿的哀鸣触动了诗人内心的悲愁,色彩鲜艳、充满生机的春景反衬了诗人的哀怨之情。(写出其中一点得1分,两点得3分)
5.①诗人写愁不说愁,只说鬓发白了一半;②只说读张署的诗是白了鬓发的原因,不正面写自己的愁怨。(写出一点得1分,两点得3分)
6.①首联景物的特点是荒僻冷寂;②首联运用白描手法由远及近地勾勒了阳山地区的全景,春山明净,春江空阔,传达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之感。
【注释】
①功曹:官名。
②两三:几个。表示少量。
③筼筜(yún dāng):一种皮薄、节长而竿高的竹子。
④踯躅:杜鹃花的别名。
⑤恩波:谓帝王的恩泽。
⑥死所:死的地方。
⑦炎瘴:南方湿热致病的瘴气。
⑧霜毛:白发。
【译文】
春山明净,春江空阔,清澈得以见到江底的沙粒,悲伤哀怨的猿啼声处处可听。粗大的筼筜与纤纤嫩笋争相滋长,羊踯躅清闲自得,随处开放出鲜艳的花朵。皇帝深恩尚未报答,死所也未可得知,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。吟读张署来诗后,叹看双鬓,顿时觉得鬓发白了一半。
【赏析】
诗的前半部分写景。“山净江空水见沙,哀猿啼处两三家”,勾画出阳山地区的全景。春山明净,春江空阔,还传递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。淡淡几笔,生动地摹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。接下来是两组近景镜头,“筼筜竞长纤纤笋,踯躅闲开艳艳花。”筼筜是一种粗大的竹子。踯躅,植物名,即羊踯躅,开红黄色的花,生在山谷间,二月花发时,耀眼如火,月余不歇。这一联,可以说是作者为前面一联的冷落景象又点缀了一些鲜艳、明快的色彩,增添了些许春天的生气。上句的“竞”字同下句的“闲”字,不但对仗工稳,而且传神生动。“竞”字把嫩笋争相滋长的蓬勃景象写活了;“闲”字则把羊踯躅随处开放、清闲自得的意态托写出来。这四句诗,先写远景,后写近景,层次分明。有淡墨涂抹的山和水,又有色彩艳丽的绿竹和红花,浓淡相宜,形象突出。再加上哀猿的啼叫,真可谓诗情画意,交相辉映。
这首诗中的景物,是与作者此时的处境与心情紧密相连的。它体现了这样两个特点,一是静、二是闲。静从空旷少人烟而生,作者从繁华嘈杂、人事纷扰的京城一下子到了这僻远荒冷的山区,哀猿啼声处处有,人间茅舍两三家,这种静与作者仕途的冷遇相互作用,使他倍感孤独和凄凉。这种闲,由他的处境遭遇而来,这里的一切都显得悠闲超脱,没有羁绊,然而不免使人触景生情。身虽居闲地,心却一刻也没能摆脱朝廷的束缚,常常被“未报恩波”所烦扰,不能得闲,故而分外感慨。作者虽然写的是景,而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隐情,正如王夫之《唐诗评选》所说:“寄悲正在比兴处。”
诗的下半段叙事抒情,“未报恩波知死所,莫令炎瘴送生涯。”前句的“未”字贯“报”与“知”,意谓:皇帝的深恩我尚未报答,死所也未可得知,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。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,蕴含着诗人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;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,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;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,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。他虽然没有直接说忧愁怨恨,只提到“死所”、“炎瘴”,却比说出来更为深切。在这样的处境中,尚还想“未报恩波”,这表现出儒家“怨而不怒”的精神。有了这一联的铺垫,下一联就容易理解。“吟君诗罢看双鬓,斗觉霜毛一半加。”“斗”同“陡”,是顿时的意思。“斗觉”二字用得奇崛,把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。这一联写得委婉曲折,诗人没有正面写自己如何忧愁,却说读了张署来诗后鬓发顿时白了一半,似乎来诗是愁的原因,这就把全诗惟一正面表现愁怨的地方掩盖住了。并且写愁不说愁,只说霜毛陡加,至于何以至此,尽在不言之中。诗意婉转,韵味醇厚。
诗写僻境,以画意出之,写忧愤,以曲笔出之。诗人似乎尽力想把他那种激愤的感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,但是又自觉不自觉地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来,使人感受到那股被压抑着的感情潜流,读来为之感动,令人回味,形成了这首诗含蓄深沉的特点。
六、张籍《寄和州刘使君》
寄和州刘使君①张籍别离已久犹为郡,闲向春风倒酒瓶。送客特过沙口堰,看花多上水心亭。晓来江气连城白,雨后山光满郭青。到此诗情应更远,醉中高咏有谁听?
【注释】①刘使君,指唐代诗人刘禹锡,时任和州刺史。诗中沙口堰、水心亭,均在和州。
1. 根据前两联,概括刘禹锡“闲”的表现,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。
2. 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?
六、张籍《寄和州刘使君》【答案】
1. (1)表现:把酒当春,绕道送客,常去赏花。
(2)原因:长期得不到升迁,怀才不遇;喜欢自然山水。
【解析】题干要求概括刘禹锡“闲”的表现,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,这是考查对诗歌的分析概括能力。作答区域在诗歌的一二两联,“闲向春风倒酒瓶”是当春把酒,突出“闲”字;“送客特过沙口堰”,送客特意绕道沙口堰,目的是下一句中的上水心亭“看花”。原因结合诗歌注解刘禹锡,时任和州刺史,而刘禹锡当时是被贬和州,长期得不到升迁,只得寄情山水。作答时本题要对刘禹锡的人生经历有一定的了解。
2. ①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;②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;③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。
【解析】题干问“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”,这是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。作答时要结合全诗理解,关注诗词中抒情议论的句子,或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词,并结合诗词的写作背景考虑等,尾联“到此诗情应更远”,这是直接表达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。“醉中高咏有谁听”,“有谁听”是对刘禹锡目前怀才不遇境况的同情,并暗示自己对对方的理解。
【注释】①刘使君:指唐代诗人刘禹锡,时任和州刺史。诗中沙口堰、水心亭,均在和州。②晓来:天亮时,拂晓时分。③郭:城市。
【译文】
与君离别已经很久了,您依然在郡州里供职。清闲的日子里您定当临春风连连举杯,直到倾尽瓶中之酒。每当送客之时,您都会特意地绕道沙口堰,因为那儿风光独绝。欣赏繁花则大多漫步登上水心亭。
拂晓时分,江上雾气漫上郡城、白茫茫的一片,雨后初霁,青绿山色映衬得城郭风光更加美丽宜人。面对山光水色,您一定沉迷诗情画意之中浮想连翩,寄情遥远,只是酣醉之中高吟一首之时有谁像我一样能够侧耳倾听?
【赏析】
张籍是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。他以擅长乐府诗著称。但七律也有可称道者,这首作于宝历二年春天的《寄和州刘使君》就是其中的佳作。
“别离已久犹为郡,闲向春风倒酒瓶。”首联开头一句,既叙述与刘禹锡的离别之情,也惊叹于他的谪贬宦途。张籍时任主客郎中,而此时刘禹锡还在和州任刺史。一个“犹”字,既是惊叹,也有几分无奈。毕竟,自永贞革新失败以后,“二王八司马”被贬,刘禹锡就开始了谪贬生涯。元和九年虽奉诏回京,两年后,因《元和十一年,自朗州召至京,戏赠看花诸君子》一诗得罪执政,再度被贬为连州刺史。据《唐刺史考》记载,长庆元年(821年),刘禹锡调任夔州刺史。长庆四年(824年)任和州刺史。所以,第二句写出了正因为仕途蹭蹬,刘禹锡只能寄情于和州的山水,在这大好春光中,赋诗饮酒。
“送客特过沙口堰,看花多上水心亭。”颔联承上句展开,当然这是作者想象的情景。张籍会想到,刘禹锡会在沙口堰送别客人,在水心亭看花赏景。沙口堰与水心亭都在和州,和州又是张籍的故乡,所以,如此情景诗人便不难想象。看这前两联,我们不禁会问:刘禹锡身为刺史,为什么如此闲适?这只不过是他借以来排遣仕途坎坷、怀才不遇的寂寞与无奈。所以,清代唐诗评论家黄生说:“赋诗饮酒,送客看花,皆极写使君之闲。夫使君作郡,不宜闲者也,不宜闲而闲,则作郡非其所乐,意在言外矣。”(见《唐诗摘抄》)诗中用曲笔写出了刘禹锡谪贬后怀才不遇的无奈。饮酒赋诗,送客看花,虽然看似闲适,但这实是逃避残酷的现实,转而寄情于当地的山山水水。不过,这里的闲适是写刘禹锡,是作者赠答的对象,而非作者本人,这与以往的高考诗词有些许细微的差别。
“晓来江气连城白,雨后山光满郭青。”颈联两句,对仗工整,尤为精警。这一联,笔势陡转,以飞动之笔触写江湖风光。简淡含灿烂,正显出诗人炉火纯青之功力。与王维诗“日落江湖白,潮来天地青”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。此联中的白和青二字,一个写出江城水气的氤氲,一个写出雨后山川的苍翠鲜艳。字里行间是以写景来安慰这位远在家乡的朋友,也流露出作者对故乡景色的赞美和喜爱之情。也难怪明代钟惺说:“张文昌妙情秀质,而别有温夷之气。”(《唐诗归》)中唐诗坛,有如此的好句,也是颇足称道的。
“到此诗情应更远,醉中高咏有谁听?” 尾联结句,诗情更远,醉中高咏,一方面是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高度赞赏,另一方面,“有谁听”三个字以问句收束全篇,给读者留下许多思考和想象的空间,醉中高咏究竟谁来听?深处和州偏远地区,纵有满腔抱负也难以施展,对刘禹锡的境况,作者不免有几番怀才不遇的同情和慨叹。另一方面,醉中高吟只有作者知道,所以,只有作者能够知晓对方的心声,可以说,作者与刘禹锡也是远在千里之外的知音吧。所以,后来刘禹锡酬答张籍时说:“对此独吟还独酌,知音不见思怆然。”可见,他们心灵相通,惺惺相惜,互为知音。
纵观全篇,作者没有通过大篇幅的论述来安慰失落中的朋友,而是以想象中的活泼的写景来抒发对朋友的思念和安慰,表达对仕途坎坷的朋友的同情。构思新奇巧妙。字句清雅,意境悠远,尤其在写景方面别具一格,颇受后人称赏。
【考点】
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:①从题材入手,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。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,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。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,做到知人论世。④从题目入手,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,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。⑤从景物形象入手,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。⑥从用典入手,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,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、态度和情感。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。
【合作探究】
请从具体情境的角度分析《酬乐天扬州席上初逢见赠》,并与《望海潮》进行比较,感受情境对交际型诗歌的影响。
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
刘禹锡
巴山楚水凄凉地,二十三年弃置身。
怀旧空吟闻笛赋,到乡翻似烂柯人。
沉舟侧畔千帆过,病树前头万木春。
今日听君歌一曲,暂凭杯酒长精神。
望海潮
柳永
东南形胜,三吴都会,钱塘自古繁华。烟柳画桥,风帘翠幕,参差十万人家。云树绕堤沙,怒涛卷霜雪,天堑无涯。市列珠玑,户盈罗绮,竞豪奢。
重湖叠巘清嘉。有三秋桂子,十里荷花。羌管弄晴,菱歌泛夜,嬉嬉钓叟莲娃。千骑拥高牙。乘醉听箫鼓,吟赏烟霞。异日图将好景,归去凤池夸。
《望海潮》(柳永)
《酬乐天扬州席上初逢见赠》(刘禹锡)
言说对象
两浙转运使孙何(官民)
白居易(友人)
言说背景
奉旨填词应科举屡试不中
被贬弃置23年白居易赠诗表达同情不平
言说目的
请求举荐
答谢抒怀
艺术手法
铺陈、渲染、比喻、夸张、动静结合等,极写杭州城繁华富庶,不动声色地夸赞孙何治政有方。词风典雅,不同俚俗,展示才华。
用典,比喻含蓄委婉地表达对宦海沉浮、世事变迁的态度。
补充:
点染,是国画用语,指绘画时有的地方点,有的地方染,从而描绘出一幅富有层次、和谐统一的图画。借到古典诗词中来,“点”即抽象的评点或总说,“染”即具体描写或分说,二者紧密相连,表现作者的情志。试分析《望海潮》中“点染”手法的运用。
明确:(1)上片中“东南”三句是点,接着从城市规模、自然景观、市井面貌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详细描绘,是染。
(2)下片中“重湖叠巘清嘉”是点;“有三秋桂子……吟赏烟霞”是染,从山色之美、湖荷之胜、人文风貌之佳三个方面进行描绘。人是景中人,也是景中景。
免
责
声
明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